越來越多人不自覺地深陷其中,
需要引起重視。
(資料圖片)
“提筆忘字”有哪些表現形式?
1. “不識廬山真面目”。盡管和一些字頻頻照面,十分熟識,但到了落筆的時候卻拿不準了,就像隔著一層紗帳,不能清晰、準確地寫下真實的字形。
2. “敲字如飛,下筆滯澀”。想到一個字,第一反應是它的拼音,而非筆劃。這導致許多人在電腦上可以憑借拼音輸入法行文萬里,在紙面上卻“筆筆心虛,猶豫不定”,半天寫不出幾行字。
3. “張冠李戴,錯字連篇”。到底是——
“出其不意”還是“出奇不意”?
“迫不及待”還是“迫不急待”?
“賬號”還是“帳號”?
“發(fā)軔”還是“發(fā)韌”?
“湊合”還是“湊和”?
忘字時,不少人索性找個字形或發(fā)音相近的代替,甚至有意寫得潦草,蒙混過關。時間久了,不會寫的依舊不會,會寫的經擾亂后也拿不準了。
“提筆忘字”是怎么造成的?
1. “能語音就不打字,能打字就不寫字?!?/strong>
網絡時代,在高效快捷的輸入模式下,鍵盤成為越來越多人的“筆”。通過智能提示和大致印象,就能“流暢無礙地打字”,而無暇也無需掌握漢字的準確結構。
書寫的時間和機會被嚴重壓縮,而作為一種象形表意文字,漢字是需要通過不斷復寫才能加深印象的。
2. “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?!?/strong>
許多漢字,人們是靠機械地“死背硬記”,而未探索一撇一捺背后的文化趣味。要知道,漢字是一套充滿魅力的符號系統(tǒng),字形和字音、字義有一定的內在聯(lián)系,能幫助我們更加牢固地掌握它的結構特征,不至于輕易忘記。
怎樣才算認識了一個“字”,流沙河先生寫道:“看見一個字,能夠寫出字形,讀出字音,解釋字義,還得要知道這個字在古代是怎么樣寫、古音是怎樣的、后來怎樣變化的、本意是什么,這樣才算真正認識了一個字?!?/p>
3. “網絡?!睂ξ淖忠?guī)范的侵入。
網絡語言表達過于追求“網感”,故意使用錯別字、亂改成語、用字母代替漢字等,如:“blx”是玻璃心的縮寫,“奪筍”代替“多損”等,難免會干擾人們對漢字的正確認識。
當人們越發(fā)依賴搞笑輕便的網絡用詞時,對漢字本身的敬畏也會隨之丟失了耐心。
漢字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,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標識。我國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》規(guī)定,國家推廣普通話,推行規(guī)范漢字,公共服務行業(yè)以規(guī)范漢字為基本的服務用字。面對“提筆忘字”,能做什么?
有人會說,在講究效率和速度的時代,手寫文字低效且耗費心力,不會寫也不產生什么嚴重影響。
但是,提筆寫字真的不重要了嗎?漢字書法,是中國人創(chuàng)造的抽象藝術,也是人類最富想象力的藝術門類之一。任由“提筆忘字”現象蔓延,無疑會帶來“人們對漢字的疏離、對母語的淡漠、對漢字文化的失憶,從而導致漢字的文化功能弱化,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文化傳承和文化認同。”面對“提筆忘字”,我們可以“對癥下藥”。1.不能“握著鼠標”而忘了“拿起筆桿”。多給自己用筆的時間,寫一封信、題幾句詩、記一些瑣碎的感悟,在一筆一畫中,體悟藏在文字里的情感和用意,這是任何快捷的輸入法不可比擬的。2.不妨多看漢字文化類寶藏節(jié)目。如評分很高、被網友不斷催更的《中國漢字聽寫大會》《中國成語大會》《“字”從遇見你》等,你會驚嘆,漢字原來這么有趣!當千年前的甲骨文、金文文字化身為一個個手舞足蹈、憨態(tài)可掬的小人兒向你跑來,你能忍住不靠近它嗎?3.加強“深閱讀”,多讀書、讀好書。唐代詩人杜甫說過:“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?!疤峁P忘字”現象提醒我們,身處信息時代,“快瀏覽”和“深閱讀”不可偏廢。加強深度閱讀,多讀書、讀好書,常學常新、常學常悟,學以致用,并努力培養(yǎng)自己勤于動筆的好習慣,不斷學習、不斷實踐、不斷總結,不斷錘煉過硬本領,提升文字應用能力。4.多創(chuàng)新漢字的展示渠道,鼓勵更多的人關注漢字的文化價值。如陜西師范大學17年來堅持用毛筆手寫錄取通知書,帶有溫度的手寫體配上漢泥封印,盡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風骨,可謂“上新”更“走心”。
5.永葆對漢字的敬畏之心。漢字是我們的根之所系,余光中說:“杏花。春雨。江南。六個方塊字,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?!?/strong>要守住漢字,守住這片土,不讓祖?zhèn)髦畬毾?,也要拓出新天地,讓漢字走向未來,永世流傳。
本文綜合自 |
央視新聞《夜讀》(參考資料:浙江宣傳公眾號、青島宣傳公眾號等)
北京青年報2023年7月11日A02版《消除漢字“失寫癥”呼喚加強“深閱讀”》,作者威利
責任編輯 | 杜潤楠